James Murdoch是News Corp International受爭議的執行長。他涉入了蘇富比拍會公司與搬運工會間正進行談判的合約。
去年五月他被指任為蘇富比董事會的董事。那個時候,蘇富比董事長Michael Sovern讚賞他的經驗、媒體觀點以及對數位媒體與網路的熟悉度。當初在科技層面的強調,現在看來卻顯得不幸了。Murdoch是News Corp多國媒體企業的繼承者,其公司整個夏天都籠罩在電話竊聽醜聞案上。藝術管理協會利用這層關係。George Miranda即表示,Murdoch在蘇富比的職位表現出「對蘇富比董事會而言,危機處理顯然不是其優先之事」。這宣稱也指控了拍賣公司的貪婪與機能不正常。而蘇富比拒絕對此做出回應,反而強調「James Murdoch是蘇富比具價值的一員」。
協會捉住蘇富比八月三號發表第二季成果的時間點做出論述。但是拍賣公司並沒有提及與賣家電話會議的失敗結果,相對地,它論及每季1億2千7百多萬美金的盈收是歷年來最好的表現。公司總裁Bill Ruprecht說「我們在世界其它區域所見到的市場情緒化,鼓勵了在我們市場上的參與力」。然而,蘇富比的股價在上個月下跌,如同國際市場一樣騷動不安。從七月七號起,公司股票損失37%的價值,從47.8美金降至30元。
Ruprecht並說中國代表著「今日世界最大的藝術市場」。他說在投資亞洲的同時,蘇富比已經「減少我們在美國的活動量」。蘇富比的財金長William Sheridan表示,第二季行政花費增加7百9千萬美公,大部份支付策略行銷的諮詢費用上,尤其是在中國。此外,2011前六個月在行銷上增加了1百6千萬美金,某程度支付在中國的品牌宣傳。同時,Ruprecht補充說道,簡化歐洲交易,尤其是在義大利與荷蘭,這重構計劃「將讓經營聚焦在成長的市場裡,尤其是中國」。
私人銷售漸快速成長,今年上半年即成長至114%。蘇富比預測這將比拍賣會提供更大的獲利。Ruprecht說「非拍賣市場被視為與拍賣市場一樣大......大約200億至300億美金之間」。Sheridan說,最新的數字顯示蘇富比的拍賣佣金從2010上半年的18.3%掉至2011年的16.4%,而且因為最貴委託物的競爭氛圍,這成為一個持續下降的趨勢。
2009年3月15日 星期日
莎士比亞變帥了?

2006年,Alec Cobbe參觀倫敦國家肖像博物館時,看見一幅莎翁畫像(Folger portrait),他認為這幅畫是仿自於他家族從十八世紀中就收藏的一幅作品(右圖)。於是學者們進行相關的研究分析,他們在比較後認為Cobbe家的收藏品較具有生氣,而依科學分析來看,Cobbe版的木頭畫框是十六世紀末二十年的木頭,而作品所用的顏料也是那個時期的,因此這幅畫應該是十六世早期的作品。此外,在X光的檢視下,發現Cobbe版的莎翁左眼曾做過些微的調整,這些都驗證Cobbe版才是最初的作品。
這個發現對研究莎翁的學者而言,是相當興奮的事。因為他們一直想要尋找一幅完成於莎翁年代的莎翁肖像(木刻版莎翁肖像是1623年,沙翁是1616年過逝)。而依他們的研究,Cobbe版完成於當時莎翁46歲的1610年。這個版本裡的莎翁比舊版的更為迷人,他留著修剪整齊的鬍子,並有著濃密、向後梳的頭髮。還穿著當時貴族樣式的白色絲質領上衣。我默默地想,這樣的莎士比亞才能和電影裡莎翁相比嘛!
不過,就算這幅作品果真是完成於莎翁的年代,還是有學者懷疑畫中人物是否真是莎翁。而且,就算真是一幅描繪莎翁的作品,但這就表示莎士比亞果真長得如此俊美嗎?有學者提出,傳統依莉莎白時代作品,都將人物給美化了,因此畫中人物和真實的莎翁面目恐怕是有所差距的。
補充:Cobbe家族是英國貴族後裔,他們從南安普敦伯爵三世(Henry Wriothesley)那裡得到這幅畫,收藏這幅作品至今約有三百年了。而這位伯爵在當時就是莎翁的贊助者。莎翁也在他的十四行詩裡,獻上他的詩詞給這位贊助者兼密友。
2009年2月27日 星期五
林布蘭眼裡的的乞丐

十六世紀的尼德蘭在宗教改革的紛爭下,是新教的一派。當時的畫家們失去教堂的委託案,因此紛紛轉向風景畫以及日常生活題材的創作,這也是現實主義繪畫的開始。其中林布蘭特創作了許多有有名的風景畫和歷史畫,然而他最喜歡的還是平民老百姓、甚至是乞丐等社會低下階層人物的描繪。畫家在畫這些人物時,並不會美化他們,而只是忠實地將他們描寫下來。僅管對象是乞丐、老人或病患,但畫家透過畫筆傳達出其仁慈的心,讓其筆中人物一點也不會讓人感到厭惡。
畫家《Beggars Receiving Alms at the Door of a Hous(1648)》這幅作品,是他版畫作品裡的傑作之一。它除了展現優越的技巧外,畫家描繪乞丐一家子蜷著身軀在一戶人家門口,領取別人的施捨。他在描繪乞討與施捨的活動時,完美地呈現貧窮的苦痛。林布蘭特小心翼翼地畫出他們的不幸,卻不讓觀者對他們產生不屑之感。
---------------
林布蘭特是位天才型的畫家。他1624年(18歲)時就完成了正統畫家的訓練,接下來在1625時,就開始出售他的作品。而他的第一幅蝕刻版畫大約也是在這時侯創作出來。林布蘭特在1630年(24歲)時,大量地創作許多的版畫。其最好的版畫作品約在1640至1650年間,如The Three Trees(1643), Beggars Receiving Alms at the Door of a Hous(1648), Christ Crucified Between the Two Thieves(1653)等。尤其是第二幅作品更是將畫家推向版畫大師之列。
2008年9月12日 星期五
2008年9月9日 星期二
Francis Bacon的肖像
2008年9月4日 星期四
2008年6月5日 星期四
老頭子之死

《老頭子的死法》
畫中的老頭子叫塞尼加(Seneca),他正接受羅馬尼祿皇帝賜死令。一般來說,這樣自殺題材的作品,描繪的大都是美麗、年輕的女體,例如埃及豔后克麗奧佩托拉(Clepatra)以毒蛇自盡的畫面。因為無論是畫家或者顧客,大都想要欣賞美麗女子之死,而非老頭子的死狀。況且,美女的死,往往還散發出令人憐惜的情感。塞尼加不僅沒有美美的死去,還死得非常不痛快。圖中的他站在浴盆裡,他的好友為他鬆開左臂上的止血帶,並切開靜脈,讓血直流而下。他切的不是動脈,而是讓血液慢慢地流光,可想像這是多折磨人的死法。據記戴,由於過程太緩慢,他後來還喝了毒酒,只是不知是他不容易死,還是負責監督的士兵沒有耐心,總之,他最後是讓士兵給悶死的。
《學生要老師自殺》
賜他死罪的尼祿皇帝曾是他的學生,那麼他到底犯了什麼死罪,要讓學生殺死自己的老師呢?事實上,塞尼加是一位羅馬時期的哲學家,且是元老院的一員。只是他不得長官的喜愛,羅馬皇帝卡利古拉(Caligula)忌妒他,一直想置他於死地,只是皇帝在動手前被暗殺了。然而他的苦難並沒有就此結束:後來繼位的克勞狄(Claudius)懷疑他與其政治對手同盟,而將他放逐到當時幾乎沒有人居住的科西嘉島,一待就是八年。正常人在這樣的折磨下,大都會沮喪不已。不過,塞尼加是斯多葛派(Stoicism)哲學家,將人生無法避免的苦痛視為一種磨練,所以他能欣然接受命運的安排。後來因為尼祿母親的關係,他重回羅馬,當了皇儲尼祿的家庭家師。可惜的是,這位以殘暴聞名的皇帝,雖然早期仍有良政,但後期的暴政顯示出他並沒有感受到老師所傳授的哲理,更不用談老師所重視的具高尚美德之行為了。西元65年,一份密謀叛變的名單中有塞尼加的名字,尼祿皇帝因此下令要這位哲人自盡。
《畫家敢得罪教廷?》
此作品的畫家是魯本斯,他所處的年代是天主教與新教衝突的十七世紀。當時德尼蘭北部已脫離天主教國家西班牙的統治,獨立成為荷蘭,是一個新教國家。而魯本斯所處的尼德蘭南部,仍受制於西班牙。在這裡,反宗教改革的氛氛濃厚,宗教甚至監督起藝術,禁止藝術有違返宗教信仰的表現。在這樣的時代背景裡,魯本斯怎敢描繪這位具異教徒色彩的哲學家呢?事實上,塞尼加的道德思想和基督宗教相似:他講求慈善、簡潔生活、靈魂自由,強調大家都是兄弟姐妺,並譴責暴飲暴食、對名聲的追求。西元二世紀的羅馬聖經學家聖傑洛姆(St Jerome)認為他幾乎就是個基督徒了。由此可知,魯本斯拿他做繪畫題材是沒問題。不過,「自殺」畢竟是基督教不允許的行為,因此畫家安排塞尼加的朋友協助他完成自殺行為。另外,畫中有條白布蓋住塞尼加的重要部份,這也是個畫家當時的圓融作法。
《何不躺在浴缸中自殺?》
一般割腕自殺的畫面,大都是斜倚在浴盆或躺在床上,而魯本斯卻讓這將死之人直直地廷立著,甚至讓他的左腳及右手都有動態的表現,就像是要走向觀者,或者無懼地走向死亡。事實上,塞尼加的確是無懼的。因為斯多葛學派的他認為死亡是人生的必經之路,是生命的一部份,人人每天都走向死亡。他在死前告訴他的妻子與朋友說:「我留給你們最好的遺產就是我生命的圖像。」因此畫家藉著這樣的構圖顯露出這位哲人剛硬的精神以及生命之光。再細看他的嘴,是微張著,像是要告訴我們他的遺言。他身旁的男孩拿著墨水池與羽毛筆,紀錄著哲學家臨死前的話語。本子上巳寫下vir這三個字母,據猜測是Virtue,即高尚道德之意,這也是斯多葛學派所大力主張的思想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